金人横行中原,南宋苟安江南一隅。为收复昔日河山,重新实现一统,岳飞率领“岳家军”屡败金兵,虽然壮志未酬,也留下了“精忠报国”的千古美名。
在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里,就有“岳母刺字”——岳飞从军前,母亲在他后背刺下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大字。
但实际上,在一些历史记载以及当今语文老师眼中,岳飞背后刺的很可能是“尽忠报国”。这一字之差,也成了长期以来的一大争议性话题。
那么,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啥?
到底是谁为岳飞刺字?
我们先回顾一下宋代“刺字”之风。
刺字在中国可追溯到五刑之一的“黥(qíng)”刑。黥刑又称墨刑,即刺字于受刑者面额上,涂以黑色,作为处罚的标志。唐末五代时期,军阀们强征百姓当兵,为防止逃亡,便在士兵脸上刺字,刺字内容大多是部队番号。这样一旦抓到逃兵便可知道他的部队番号,也方便遣返归队。宋代承袭此制,凡招募士兵,必定要在其面部或其他部位刺上小字,刺字成为军人身份的特殊标志。
例如,宋仁宗朝名将狄青起于行伍,尽管他最后官至枢密副使,也始终面带刺字,故又有“涅面将军”的称号。而有些军队和军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,主动在身上刺字。如《水浒传》中梁山五虎将之一呼延灼的祖先——宋太宗朝名将呼延赞,为表达自己的杀敌报国之心,特意在身上遍刺“赤心杀贼”四字,其子耳后还刺有“出门忘家为国,临阵忘死为主”。宋高宗时,抗金名将王彦在太行山聚集义军,为表示抗敌的决心,皆面刺“赤心报国,誓杀金贼”八字,因此被称为“八字军”。
然而,宋人的笔记和野史,甚至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的《金陀粹编》,均未记载岳飞身上有刺字。
岳飞背上有刺字的说法始见于元人所编的《宋史·岳飞传》:
“初命何铸鞠之,飞裂裳以背示铸,有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。”
但这里并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。《宋史·何铸传》中也有相同记载:
“铸引飞至庭,诘其反状。飞袒而示之背,背有旧涅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。”
《宋史》是元末脱脱等人利用旧有的宋朝国史编撰而成,其中《岳飞传》的原始史料来源是岳飞之孙岳珂收集整理而成的《鄂王行实编年》。因此,《宋史·岳飞传》的内容还是比较可信的,即岳飞背上定然有刺字。
《宋史》中关于岳飞背刺“尽忠报国”的记载,成为后来刺字故事演变的源头。因其未载究竟是何人所刺,这就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。后世故事中,先出现的是“张宪刺字”故事,后来才逐渐演变为“岳母刺字”,成为流传至今的故事。
例如,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《精忠旗》中有《岳飞刺字》一节,生动描写了“张宪刺字”的故事:
「其三」为臣的死有余,使君王踉跄道途。我那圣上呵,是谁贻祸?都因文臣爱钱,武臣惜死,以至如此。怎教人不怨文和武。张宪,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“尽忠报国”四字。[解袍露背介][末]怕老爷疼痛。[生怒介]唉,我岳飞死且不惧,怕甚么疼痛?[末]既如此,小人大胆动手了。[作刻介][生]我已拼头颅报效朝廷,便损肌肤有何凄楚![末]刻完了。[生]与我以墨涅之。[末应涅介]
可见直到明末,为岳飞刺字之人尚被认为是张宪,且岳飞背上所刺之字仍为《宋史》中记载的“尽忠报国”。
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形成于清代,并在戏曲与文学作品之中流传开来。
清代剧本《精忠》写道:
“老妇人刺字,岳夫子把家离。”
清代中叶流行于北京的秦腔剧本《回府刺字》中,岳母所刺之字又成了“忠孝保国”:
“祖先堂与儿背后刺上四字,‘忠孝保国’忠孝自心。将字刺在儿身后,免去为娘一重心!”
而到了清虬髯白眉子所撰的《调精忠》中,刺字内容已变为“精忠报国”:
“况背后高高刻字‘精忠报国’。”
情节最为详细的当属《夺秋魁传奇》第四出《刺字》,岳飞奉命去打探二帝消息,母子话别时,岳飞主动要求刺字“精忠报国”:
孩儿欲将‘精忠报国’四字刺入皮肤:一则以报君父恩,二则少誓不从奸贼之意。母亲意下如何? (老旦)我儿,你力行忠孝,所志何患不就,何必刺字;毁伤身体,恐非孝道!(生)母亲,忠孝本乎一体;我本取志立名,非自毁身。想当今呵!……母亲,待孩儿脱下衣服,跪在堂前,把花针与孩儿刺成‘精忠报国’四字便了!
总体来看,给岳飞刺字之人的身份已无法分辨。但从常理推测,刺字之人是岳飞的母亲姚氏的可能性不大,因为文身刺字是一门特技,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,是有门槛的,因此,“岳母刺字”显然是后人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。当然,也不排除岳母为了鼓励岳飞参军报国,请匠人为岳飞刺字的可能。
“尽忠报国”如何变成了“精忠报国”
如前所叙,据《宋史·岳飞传》这一正史所载,岳飞背后所刺之字为“尽忠报国”,那为何后世又会有“精忠报国”一说?改“尽”为“精”的背后又有何深意呢?
岳飞与“精忠”二字产生关系,最早可追溯到宋高宗绍兴三年(1133)。当年,岳飞率部剿灭吉州、虔州的民变叛乱以后,“秋,(岳飞)入见,帝手书‘精忠岳飞’字,制旗以赐之”。鉴于岳飞的赫赫战功,宋高宗亲笔书写“精忠岳飞”四个大字,并制成一面锦旗,赐予岳飞。此后,岳飞便携带此锦旗作为行军大纛(dào,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)。“精忠”与“尽忠”发音接近,后来出现“精忠报国”,恐怕是把刺字与赐旗二事混为一谈的结果。
清代时,戏曲中逐渐出现了岳母为岳飞刺“精忠报国”的情节,但这一说法尚未最终定型。直到清人钱彩著历史评书演义《说岳全传》后,才使得这一讹传几成确论。该书第二十二回《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》中,生动描写了岳母姚氏给岳飞背后刺上“精忠报国”四字:
安人道:“做娘的见你不受叛贼之聘,甘守清贫,不贪浊富,是极好的了!但恐我死之后,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,倘我儿一时失志,做出些不忠之事,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?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,要在你背上刺下‘精忠报国’四字。但愿你做个忠臣,我做娘的死后,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道:‘好个安人,教子成名,尽忠报国,流芳百世!’我就含笑于九泉矣!”……岳飞道:“母亲说得有理,就与孩儿刺字罢!”就将衣服脱下半边。
安人取笔,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“精忠报国”四字,然后将绣花计拿在手中,在他背上一刺,只见岳飞的肉一耸。安人道:“我儿痛么?”岳飞道:“母亲刺也不曾刺,怎么问孩儿痛不痛?”安人流泪道:“我儿!你恐怕做娘的手软,故说不痛。”就咬着牙根而刺。刺完,将醋墨涂上了,便永远不褪色的了。
钱彩的描写相当精辟生动,不但将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绘清楚,还将岳飞被刺字时的表情描写到位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由于《说岳全传》别出心裁,以其通俗的语言,契合了大众心理,且有利于倡导古代忠孝观念,故而版本众多,流传广泛,使得“精忠报国”的说法最终定型。
岳飞“精忠报国”故事的盛行,很大程度上出于时代与政治的需要。一般而言,“精忠”代表的是以帝王为首的外界评判,如宋高宗赐“精忠”旗,“尽忠”则更多代表了岳飞对自身行为的期许。明清以来,政府与民间着力宣扬岳飞的“精忠”,强调为人臣者对君王和父母的“忠孝观念”。如万历皇帝称岳飞“精忠贯日,大孝昭天”,乾隆皇帝称赞岳飞“文武兼备,仁智并施,精忠无二”等。可见这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,已与岳飞当初自许的“尽忠”不同。
因此,多方面的评价促使岳飞从“尽忠报国”变为“精忠报国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什么已不再重要。正如一些历史学者指出的,重要的不是文字的表象,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。“尽忠报国”的正史记载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军人对国家的赤诚;“精忠报国”的广泛流传,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民族对忠义的推崇。两者共同构成了岳飞精神的丰富内涵。
参考文献:
1、(元)脱脱等:《宋史》,中华书局1985年版
2、朱瑞熙:《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》,《中国史研究》1998年第1期
3、王曾瑜:《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
4、吴启雷:《“尽忠报国”与“精忠报国”》,《国学》2013年第11期
5、赵耀文:《岳飞故事的民族记忆——以“岳母刺字”、“精忠报国”故事的承衍流变为视角》,《三峡论坛(三峡文学·理论版)》2017年第2期
6、李凤能:《岳母刺字的真伪及“精忠报国”的认知意义》,《文史杂志》2019年第5期
汇正策略网,线上配资平台官网,配资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